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来书吧 www.laishushu.net,最快更新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最新章节!

    接下来的一段时间,国内外的材料技术蓬勃发展。

    各个国家的材料研发机构,似乎是开启了一阶铁、一阶锂相关的材料研发竞赛。

    如果关注到材料领域的学术期刊,几乎每天都能有相关的新材料出现,一个个团队也不断的更新成果。

    但是竞赛的主动权却掌握在湮灭科技公司手里。

    不管是一阶铁还是一阶锂,都只有湮灭科技公司才能买到。

    王浩关注的研究也有一定的进展,湮灭力场实验组方面最大的突破,是证明了材料‘辐射临界点’的存在。

    他们主要还是围绕‘金’来展开研究,并发现纯金的‘辐射临界点’在6.7倍率左右,湮灭力场强度越是接近6.7倍率,制造出来的致密纯金辐射强度就越低。

    同时,他们已经制造出了辐射极为微弱的致密纯金。

    辐射极为微弱,也就是对人体几乎没有任何伤害,就可以作为常规材料来使用了。

    有个不好的消息是,他们同时确定‘未来元素’一阶铁,无法消除起具有的辐射特性。

    但是,围绕‘未来元素’一阶铁还必须展开研究。

    ‘未来元素’有个特点是,不会产生特异现象,而特意现象是升阶元素制造湮灭力场的最大阻碍。

    “常规的一阶铁、一阶锂,受到特异现象影响,无法用于制造高强度的直流湮灭力场,但是‘未来元素’可以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我们必须要在这个方向上继续展开研究……”

    “可以试着用铁的同位素进行研究,也许就能制造出不带有辐射的未来铁元素。”

    这项研究的投入非常大,针对的就是直流强湮灭力场技术。

    未来元素不会受到特异现象影响,就能支持顶替现在使用的高压混合材料,制造出高强度的直流强湮灭力。

    直流强湮灭力场技术之所以重要,是因为其可以用来大规模制造升阶材料。

    F射线的强度再高,因为覆盖区域极为有限,制造出的材料还是太少太少,现在的影响主要是辐射问题,很多实验就会有安全风险,但是研究必须要一步步推进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。

    F射线实验组也稳定了新设备,他们还试着做了扇形F射线释放,只可惜实验还是失败了。

    王浩认为释放扇形F射线,就必须要对内部螺旋磁场进行重新论证,也就是制造出新设备,同时还要增强内置核反应堆的能量的强度。

    材料检测上倒是收获丰厚。

    高强度的F射线,制造出了好几种升阶元素,已经确定的除了硅元素以外,还有汞、钨、铜和氢。

    硅和铜的发现都是重量级的。

    磁化硅材料内的一阶硅含量非常高,直接应用就是帮助航天局制造全新的太阳能电池板。

    一阶铜的发现也很重要。

    一阶铜的活跃性更强,电阻比银还要低很多,几乎接近了‘零电阻’,甚至被认为可以顶替超导材料。

    只可惜,磁化铜材料内的一阶铜含量很低。

    另外,F射线制造磁化材料,也根本无法做到量产,每一次制造的一阶铜,都要用‘毫克’做单位。

    所以升阶材料想要大量研发、大量应用,还是必须要依靠直流湮灭力场技术,才能够实现大规模的制造。

    在制造升阶材料方面,F射线终究只能归在‘实验室手段’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转眼间,三个月过去了。

    科技部门再次组织了核聚变论证项目会议。

    这次的项目论证会议非常重大,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,好多深入参与论证项目的学者都认为,核聚变项目即将进入到下一个阶段。

    事实情况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项目论证会议才刚开始就很不一般,科技部门主导的会议却来了几个顶尖的决策人。

    会议也紧跟国内外科研焦点,有一半都是升阶材料技术展示。

    王浩在会议上进行了发言,他说起了致密材料技术的突破,还简单介绍了核聚变容器相关的技术。

    虽然只是简单的介绍,但内层反重力场、外层强湮灭力场薄层,再加上高端的材料技术以及磁场论证,让会场所有学者都听的津津有味。

    他们都感觉见识了新的科技,也对于核聚变项目更有信心。

    项目论证会议并没有确定什么,但会议结束以后,又举行了一系列相关的会议,也包括个方向的技术会议,多数学者都要参加至少两个会议。

    王浩以及同行的汤建军、王烨等人,则是连续参加了多个会议,其中还包括高层决策人的会议。

    之后,项目确定进入下一阶段--设计。

    一个超级大工程的项目,总计会分为三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就是论证,第二个阶段是设计。

    最后,才是制造。

    前面两个阶段牵扯到了大量的实验,真正进入到制造也就是立项了,还需要多久时间就不确定了。

    比如,曼哈顿计划。

    从论证到设计经过了几年时间,之后才正式确立了曼哈顿计划,花费几年时间制造出了第一颗原子弹。

    在确定项目进入到设计阶段以后,也就牵扯到了实验分配、研发分配以及拟定推进计划,当然也少不了人员安排。

    王浩被任命为核聚变工程项目的总设计师。

    汤建军、王烨以及核物理研究所的周东伟,被认命为副总设计师,下面还有十几个院士以及大量的机构参与配合。

    王浩担任了项目的总设计师,他的工作主要就是带领团队完成核聚变装置的总体设计。

    当设计牵扯到某种技术的时候,就需要其他的科学家、机构辅助做研究。

    核聚变工程项目是非常庞大的,项目正式进入到设计阶段以后也是备受关注,很多学者都在讨论装置设计的时间问题。

    这个问题很直接。

    比如,高端战斗机的设计,跨度往往是几年时间。

    核聚变装置比高端战斗机复杂无数倍,参与的人员数量也是非常庞大的,具体的装置设计需要多久?

    “正常来说,这种研究最少要五年以上。”

    “王浩院士肯定和其他人不同,估计三、四年就够了?其中牵扯的技术太多了,要考虑的东西也太多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么复杂的研究,也就是王院士才可以了。”

    “三、四年啊?到时候,设计完成就到了制造阶段,完成这个项目,最低也要十年以上吧?”

    “阿三国制造个航母都二十多年,咱们的速度快、效率高,但是……十年?”

    “我觉得二十年能完成,就很了不起了。”

    “希望有生之年能见到……”

    “……”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